窦娥冤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7 21:25:45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窦娥冤教学反思1

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我和沂南一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在设计《窦娥冤》这节课时,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了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板书精练概括,富有新意在这个基础上,我认真吸收了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轻松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与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提供平台,吃透文本

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立足文本,通过问题导读和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创设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吃透文本,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 声情并茂,创设氛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味正而情浓的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声情并茂、情思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图片等来感染学生

三、 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在学生对三桩誓愿的认识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发生分歧时,适时给予引导,并灵活处理了浪漫主义手法这个教学目标一堂课,学生并没有在活跃的氛围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

整堂课,我感到整体设计比较流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予以肯定,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粉笔字不够工整,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者,我会以更大的热情和勤奋使自己不断的走向成熟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奉献,我会用的青春和热情,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去求索.

窦娥冤教学反思2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文言课文,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平衡”的问题,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不少高中生原本就不大喜欢,而且这一文学样式是适宜表演与观看的,我们的阅读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欣赏手段。尤其是中国古代戏曲,能够真正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呢,更别提喜欢并且欣赏了。就语言特征而言,元杂剧作品的典型共性(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不仅元杂剧中的“宾白”(人物对话)是这样,即便是剧本中的“曲词(唱词)也注意口语化”(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虽然具有“口语化”特征,“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可是我们今人阅读《窦娥冤》等元杂剧时,对其语言仍然感到相当陌生。面对《窦娥冤》时,同面对《促织》一样有着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上有着较大区别的。中国古代散文的阅读与赏析,可以从所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入手,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字词句的意思,而且朗读时大多是可以朗朗上口的,能够从大体上去把握其内容的。而中国古代小说即明清小说也是比较容易阅读的,因为其故事情节较强,即使是白话文言文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相对中国古代戏曲而言,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很多是当时戏剧家创作时期的特定口语,距离我们现今的口语时间太久远,并且口语有太多的变化,这是我们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较难接受的。不结合下面的注释是很难确切把握其涵义的,如《窦娥冤》中的“磨旗(摇旗)”,“糊突(混淆)”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字上所未有也。”因此,在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不好理解、不顺畅太拗口。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戏曲时,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第二,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常识,高中学生知之甚少或者不甚熟悉。中国古代戏曲里面的人物名称具有明显的时代口语特点,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古代戏曲常识,是无法准确把握其人物角色变换的。同时唱词的唱曲人也是变化的,学生有时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曲词是由哪个人物角色来演唱的。特别是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人物角色名称以及戏曲样式区别较大,高中生若没有把握这一方面的戏曲常识,是较难实现阅读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心理转变。当然,戏曲所传递出来的故事也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但是戏曲其情感思想可把握,而其戏曲艺术形式及唱词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却是难以驾驭与把握的。只有深入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才能领悟其艺术魅力及深刻韵味。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戏曲远不及中国古代小说、散文、诗歌那样容易为高中生阅读接受。

第三,高中生在接触中国古代戏曲时,除了因语言特征及戏曲样式难以接受所形成的畏难情绪外,还有着极强烈的功利目的情绪。不少高中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查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只是考查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因此对已较难阅读的中国古代戏曲就更不感兴趣了。

针对《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及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我抓住文章的“单元要求”指出,“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是古代戏曲作品鉴赏的“教学重点”。另外,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此处隐藏4020个字……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例如周同学,她的发言流畅自然: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陈同学的发言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易同学的发言则达到鉴赏的层次: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还有熊刚成同学则把悲剧的原因归于“三卖”,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概括精辟而独特。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需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删繁就简,就能像庖丁一样,“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窦娥冤教学反思7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下预想,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能感受到什么,能感悟到本课的艺术特色吗,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我把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地考虑之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表演课本剧(二)出示学习目标(三)鉴赏曲词《滚绣球》(四)鉴赏“三桩誓愿”。在每个过程中总结归纳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学生思考了片刻之后开始发言。有的谈对窦娥这一形象的认识,有的谈曲词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有的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滚绣球》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证明学生鉴赏这支曲词的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在鉴赏“三桩誓愿”中,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从这一点入手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艺术手法,作品的主题等。照常理,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适可而止,但是,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学生在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基础上,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所以,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一探一思索,一拨一启迪,一通一发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窦娥一会儿指天斥地,一会儿感天动地,这不是矛盾吗?有的问,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百姓不受苦吗,怎么能说她是善良的呢?有的学生竟然提出,假如窦娥嫁给张驴儿不就没有这出悲剧了吗?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我在这期间采用鼓励的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的思想火花绽放出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示学生最精彩的一面。

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从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方面,整体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在切身体验时,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更加坚定自信心,并且结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引申到课下继续研讨,调动了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如果我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时候再放开一些,完全相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

窦娥冤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选自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和中外话剧,并学习其写作和表演的方法。因此,在一开始讲授文本之前,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从中不仅让学生熟知了关汉卿,而且通过背景了解到关汉卿戏剧创作的风格。其次,为学生播放了秦腔名家马友仙的秦腔《窦娥冤》,学生通过赏析画面和戏曲音律、语调,从而对本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些均为课文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在正式授课过程中,自己以自己深入的思考为基础,并以备课组各位老师的衷心建议为根本,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总结、课后探讨。在自主学习中,将关汉卿个人简介和身世背景通过填空的形式出现,为了让学生再次回顾;紧接着在这个部分对元杂剧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让学生可以很客观的了解到戏剧的特色;最后对文章的字词进行了梳理,排出了障碍;而后在合作探究中,我主要通过“赏”——“赏音频、视频”,“演”——“排演戏剧”,“剖”——“剖析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三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且明晰了文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后在课文总结这一部分,带领同学对文本进行总结,再次明晰主题;最后,在课后探讨中,为同学留下一个问题,寄希望于同学能够再次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自我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良好,都很积极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得到了备课组听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我不会自傲,会继续努力。

《窦娥冤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