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议论文

时间:2024-10-10 18:24:30
数学议论文

数学议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议论文1

有的同学问我学数学有什么“秘诀”?我觉得学习上没有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要说有,那就是,首先要有决心、信心和恒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逐步有所提高。在学习中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把劲特别用在一门新功课,一个新篇章的开头,用在最基本的内容上。例如,一个小学生连加、减、乘、除经常算错,那他就不可能学好今后的代数、物理、化学等课程。所以加、减、乘、除,就是一个基础。打好扎实的基础,要循序渐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只有把前面的基础打牢,才好进入后一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学得扎扎实实,才可能逐步提高,最后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 第二,要注意独立思考。拿数学来说,它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每部分内容,每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的东西。

另外,不要一遇到不会的东西就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要先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样就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地请教别人,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更大的帮助和锻炼。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刻苦钻研,要做到专心致志。例如,有些同学,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数学书或算习题,这样的效率一定是很低的。所以,不论复习、做题、阅读参考书籍都要精力集中,要争分夺妙,切忌分心。学习中还要养成严肃认真、踏踏实实的好学风,不要好高鹜远,更不能夸夸其谈。

第四,知识面要宽些,基础要打扎实。非但是指做的题的类型要多,而且语文学得好不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路的敞开。

数学议论文2

摘要:纠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基础训练,调整复习计划,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因材施教,降低教学难度;改变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关键字: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

随着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普通高中的分层教育不可避免,尤其是准备考三类院校的学生,课业上减轻了不少的负担,但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通过一年的摸索,对如何提高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纠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困惑:学数学有什么用?例如当我问他们“你为什么学习数学”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多数是“不知道”或者是“为了高考”。这一错误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时,感觉象是被逼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心理状态,主要由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构成。在考三类院校的学生中对学习数学的动机一般是不明确的,同时也是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心理障碍。

纠正学习动机的同时,如何激发兴趣显的格外重要。相对其他学生,考三类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

二.重视基础训练,调整复习计划,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过去的一年在三类班的教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考三类院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屡遭失败,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学习自信心差。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的说教都将无济于事。所以,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他们困难的原因,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品尝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

(1)重视基础训练。通过对20xx年浙江省新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在考卷中高一数学内容的试题量及分值占了较大的比例。文科是军中有63.64%的试题是高一学生可做的,且分值占61.33%,加上高一学生不能做的,但以高一知识作为基础的试题,高一知识几乎占文科数学高考的77%;而理科试卷中高一所占比例也相当大,几乎达到65%。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调整复习计划。尤其在高三的第一阶段复习中,绝大部分学生抱着强烈的热情投入到高三的复习,但往往复习到函数时,热情就降到了冰点,因为一道道函数题让大家飘进了云里雾里。于是,我个人尝试着把立体几何的内容作为复习的第一块内容,因为它基本不需要太多的高中其他的知识点,而且从困难学生做题的顺序可以发现,他们在立体几何这块内容上有着很强的优越感。

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感觉自己数学还是能学明白的,并且在一系列的考试中立体几何都保持比较高的得分率。

三、因材施教,降低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三类班级的学生知识欠账多、认知能力差、思维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新中有旧。比如在三角变换和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公式的运用以及函数图像在学生脑海中就是几个英文字母和一堆波浪线,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只需讲透,其他公式采用变式训练的形式给出,结果学生对诱导公式和倍角公式全都采用这个公式转化。虽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学生不用再翻书找公式了。最后通过大量基础训练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的形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同样,三角函数的内容在讲透之后,及时做好总结,要求学生记住性质的表格,把问题程序化,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每节课前以预习内容为主线先做练习,然后带着问题上课,降低迁移坡度,让学生把知识加工、内化。

四、改变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高三的每位学生都对高考报以很大的期望,因为自己三年时间的浪费,数学的概念基本为零,但往往所给出的借口为“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行”,其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三类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1)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如对待上课的四十五分钟,不但要能坐得住,还要能专心的听教师讲。教师上课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2)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施加压力。要求三类学生的课后练习当天完成,绝不拖拉。对困难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完成。(3)及时表扬, ……此处隐藏28785个字……者问得笨”。说明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提问要能激趣,让思考动力

笔者在教学《奇数与偶数》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进行“摇奖”活动,奖品有汽车、彩电、冰箱、笔记本电脑、还有小刀、铅笔等。摇奖的规则是:转动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数到这一格上的奖品就属于摇奖者。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奖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动手尝试,但没有一个学生获得大奖。

师:同学们都亲自试了一下,可为什么你们每次都只能得到一些小奖呢?

是啊!学生被这不寻常的现象所吸引,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情绪酝酿和铺垫。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细心观察,结果发现:奇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大奖,偶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小奖。由于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还等于偶数,摇奖规则己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中奇数号的大奖。当学生们沉浸在发现规律的无比喜悦中时,教师又及时设疑:“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出来。

“要使学生听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如此重要,它是教学的基础,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问得好,问得巧,才能答出精彩,答出个性。

二、提问要有价值,让思维有方向

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基于何种情景还是何种活动,都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一堂课的问题几乎是教师习惯性地提问,如“明白了吗?”“是不是呀?”“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这种“短、平、快”的简单肤浅的问题,学生表面上很配合,实际上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严重禁锢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用了滚动法和测量法,这时候就需要隆重推出更科学、合理、简便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节骨眼上质疑问难:“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再量一量,动手研究记录一下。”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纲举目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其提问的艺术匠心,略陈管见。

笔者在教学“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在导入新课部分课件出示美丽的郊外图:多美的田野风光,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小朋友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行吗?然后出示捉蝴蝶图:你看到什么?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优美的情境,激发探讨知识的欲望,纷纷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左边有两座山,右边有一座山,共有几座山?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共有几个小朋友?左边有三棵小树,右边有两棵小树,共有几棵树?……有价值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动机,促使教与学在思维和感情上产生同频共振,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营造出乐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控制数量,确保针对性更强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推进性,一堂课的提问数量要讲究科学性。发问过多,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的兴趣。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设置的“问题”,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去找自己满意的“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四、提问要调控“火候”,确保恰到好处

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教师要善于把握发问时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创新与创造的欲望,从而进行想象、发散、收敛、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问、提什么问,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该什么时候问,要善于调控提问的“火候”。

1. 延长候答。《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情景: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人得到几个?学生都说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该怎么写呢?谁来表示一下。此时,教师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是为了以砖博玉。学生思考片刻,有几个毛遂自荐去黑板前表示,有画苹果图的,有写字的,有列算式1除以2的,还有的写2/1、 1/2。教师要做的就是表扬所有学生的具有创意的想法,维护学生的积极创新的意识,又不失时机地选择1/2作为科学简洁的表示方法,尊重了该学生的创造成果,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点燃了激情。

2. 适度追问。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许多学生已经知道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是1000,但他们不知道进率是1000的理由。笔者开始追问:“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然后通过学生将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平均分,或将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转化成棱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体再算体积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理由。在学生探究、尝试的过程中,追问加深了他们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

3. 适时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科学地解放学生,学会聪明的“偷懒”,不越俎代庖,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高明的教师只需在关键时刻“煽风点火”。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课始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相反方向,“上”和“下”,“左”和“右”,“前进”和“后退”,然后出示信息:填恰当的词,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我站在讲台上向北走2米,我回到讲台向( )走2米。”“你昨天做对5道题,做( )5道题。”不同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差异,学生呈现出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有图画加数字表达的,有符号加数字表达的,也有文字加数字表达的。面对如此丰富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方式逐一展示给全班学生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争辩,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延时处理,静静聆听,等学生充分交流,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展露无余的时候,教师才择时介入,提出问题:“大家的方法都不错,不过我们有必要找到一种既简洁又通用的统一方法,哪一种记录方法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呢?”经教师点拨,学生之间的默契便达成了,大家纷纷选择了“正负数”记录的这张表单。这样的课堂是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一“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使学生茅塞顿开。

如何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关键在教师是否用“心”在设问,只有提的精彩才可能问出学问,只有提得起兴趣才可能发展思维。

《数学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